首页 > 疾病大全 > 神经科 > 肝豆状核变性  >正文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有哪些呢
  • 2015-03-23 12:36:33
  • 乐乐
  • 277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有哪些呢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有哪些呢?本病的基本病因是体内各组织,尤其是肝、脑、肾、角膜等处铜沉积的太多,引发组织损害和病变。有关肝豆状核变性发生机制有下面几个说法。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有哪些呢?一、这类患者胆汁中与铜结合的正常物质缺陷,或许是鹅脱氧胆酸与牛磺酸结合缺陷,引致胆汁分泌铜的功能障碍。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有哪些呢?不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是:该类患者胆汁铜结合蛋白没有质的变化,而且没有证据证明该类患者存在胆酸代谢异常。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有哪些呢?二、肝脏铜结合蛋白合成异常,引致蛋白对铜的亲合力增加,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有,Wilson病患者铜结合蛋白(肝脏铜蛋白)对铜的结合常数是原发性胆汁性硬化患者该常数的4倍,但人们对资料的分析方法提出质疑,因而,Wilson病中异常蛋白对铜的高亲和力是否就是Wilson病的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有哪些呢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有哪些呢?三、最合理的学说,是肝脏细胞的溶酶体参与了铜的代谢过程,实验观察到,Wilson病患者肝细胞溶酶体含量高出对照的40倍,认为Wilson病患者肝细胞溶酶体缺陷干扰了铜由溶酶体分泌到胆汁中去的过程,从而导致了Wilson病患者肝脏含铜量的增加。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有哪些呢?总之,Wilson病不是由于肠道对铜吸收增加,而是由于胆道对铜的分泌障碍,这一障碍是先天性的,有基因缺陷的患者,在生后3个月不能合铜正平衡代谢转为正常,使铜正平衡代谢持续存在,结果导致了铜在体内的堆积。

相关阅读
肝豆状核变性绿色通道

健康饮食 健康养生 减肥瘦身

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微信好友
微信朋友圈
网易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