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家庭中医药养生

2015-10-20魏魏

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代的发展,现代中医药文化的各方面理论与实践已趋于完善,这种包含中医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影响深远事件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孔子、华佗、张仲景,到陶弘景、孙思邈、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及养生思想已逐步渗入到人们的行为处事中,养生,随即又成为了时下的热点话题。

人在茫茫宇宙中的位置是渺小的,天力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懂得养生的人,能在天地五运六气的变化中,学会如何顺应自然规律,调节身体机能,这样便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所谓的“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而能秉承中庸之道、懂得顺应自然规律的医者就是“上工”,治未病,也就是大众意义上的养生。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原理,   以“顺时摄养”的原则,提出根据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的观念,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除此之外,养生还需遵循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注意形体锻炼、谨和五味及防止邪病侵害等原则,以保障养生活动的正常进行。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先秦时期属中国养生文化的滥觞,特别是诸子百家在养生领域中所作的各种大胆探索,更是为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堪称中国养生文化繁荣的鼎盛期。西汉初年开始,由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大多热衷于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养生文化的兴盛。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的局面,涌现了金元四大家和陈直、邹铉等一大批著名养生家。与此同时,由于宋代帝王对养生学十分关注,组织力量编写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之类的大型官修医书,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医养生学沿着《黄帝内经》开创的思路继续向前发展,并形成了注意从发病学的角度探求养生规律和注重联系老年生理特征探求养生长寿之道的独有特色。明清两代,中国的养生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当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因此得以显著提高。仅以《中国医学人名志》中所列医学家的寿命进行统计,其中80岁以上高龄的医学家共107人,而明代就占有86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健康问答